奋斗正当时丨黄晓群:以建筑传递生命温度 用责任书写时代答卷



“哪怕是一扇窗的设计也需要用心去琢磨”——三十载风雨兼程,黄晓群以设计为弦、创新为谱,在医疗建筑与工程技术的交响乐章中,奏响了一曲曲守护生命的赞歌。作为国机集团2024年度劳动模范、中工国际所属中国中元医疗建筑领域带头人,她用专业实力与奉献精神,诠释着新时代建筑师的责任担当。

深耕一线,技术拓疆

从1993年进入中国中元(原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以来,黄晓群从一名基层建筑师一步步成长为带领国内顶尖医疗建筑设计团队的执行总建筑师,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始终坚守在建筑设计一线。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处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嘈杂拥挤的门诊、潮湿闷热的病房,成为一代人对于医院环境的集体记忆。黄晓群作为竞赛获奖的青年建筑师,多次前往新加坡、澳洲、韩国、日本等地考察交流,并赴美国研修,见识到了发达国家空间舒适、环境优美的医疗建筑。此后的三十年里,备受鼓舞的她在设计实践中通过推敲设计细节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通过应用创新技术压缩经济成本,通过融入信息化设施提升医院的运行效率,不断将“人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因地制宜地写入祖国各地的医疗建筑。
在注重理性设计的同时,黄晓群还注重为医疗建筑融入浪漫情怀,例如:在已经落成的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的设计中,她提出“生命之谷”的创作理念,以之为引导并贯穿整个建筑方案,既巧妙化解了规划条件的限制,又取得极佳的空间体验感;在建设中的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她凭借对医疗建筑人文化设计的独到理解,以“萌芽”为设计灵感,寓意生命的孕育和成长,巧妙地融合了儿童医院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理念,将医疗空间转化为承载希望与成长的温暖容器。
医疗建筑的建设周期平均可达8~10年,勤奋不辍如她,几乎每年都有设计作品完工投入使用。从中原腹地到祖国边境,从祖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到最西端的伊犁河谷,从基层县级医院到国家医学中心,她主持设计的70余座现代化医疗建筑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象体现。

逆行攻关,高效克难

2020年年中,为应对新冠肺炎叠加冬春季可能出现的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风险,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启动市属医院发热门诊“一院一策”提升改造工程,其中北京儿童医院、积水潭医院等6家医院的发热门诊新建/改造项目委派给了在市属医院建设项目中有丰富经验的黄晓群。
发热门诊名为“门诊”,实为配置CT、手术室、实验室、留观病房等的“小型传染病医院”。6家医院均为首都知名三甲医院,老院区建筑拥挤、人流量大,建设满足传染病隔离要求的发热门诊,且施工过程不能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本身就是难题。同时,发热门诊还需按永久建筑设计,为长久使用考虑,6个项目同时开展,时间紧、任务重。
在此危急时刻,黄晓群带领设计团队首先制定了技术导则,统一标准,然后与各医院科室沟通个性化需求,凭借丰富的经验,采用装配式设计,迅速确定了布局方案,并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开展深化设计。在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下,6个发热门诊最终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建造,如期开诊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保驾护航,获得了医院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

技术引领,标杆立行

黄晓群先后主持设计了多个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得35项省部级以上奖项,荣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国首届十佳医院建筑设计师、北京市东城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等各项荣誉。但她并没有止步不前,更致力于推动医疗建筑技术的标准化和创新发展。
作为中国中元执行总建筑师,黄晓群牵头组建了公司医疗建筑专家库,主持编制了医疗建筑全流程设计模板与审查要点,推动中国中元海内外医疗建筑项目的技术标准化。她主持设计的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在建筑设计实施的全流程创新设计把控模式,引领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医院建设潮流。作为国家卫健委设计咨询专家和行业权威机构常委,她参与编制了10余项医疗建筑图集、标准和指南,获多项发明专利,推动医疗建筑技术迭代,领航中国医疗建筑创新发展。“医疗建筑不只是冰冷的建筑体,更是承载希望与健康的圣地,我要让这份希望传递得更远、更广”,这是黄晓群一直坚守的信念。

从蓝图精妙勾勒,到一座座现代医疗建筑拔地而起,黄晓群将建筑师初心镌刻砖瓦,让建筑有了温度,让责任有了重量。她的故事,是国机人“匠心筑梦、创新报国”的生动诠释,是新时代奋斗者拼搏进取的鲜活缩影。未来,黄晓群将继续带领团队,秉承“创造价值、筑就美好”的使命,在医疗建筑领域深耕细作,以更多优质工程、创新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素材来源:中工国际
编辑:杨雅玲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国机集团微信:sinomach-v
责任编辑:D1CM 文章来源:国机集团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