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国机丨探秘数字经济核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为展现集团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探索成果,集团微信公众号开设【数智国机】栏目,聚焦集团在智能制造、管理革新、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的实践,生动呈现集团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贡献的国机力量。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超级大脑”,但它的能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让数据中心既绿色又节能,成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给数据中心节能的低碳技术有很多,自然冷却、间接蒸发冷却、液冷、高效电源转换和余热回收等。其中,液冷技术是个散热“能手”。传统的风冷就像我们用风扇吹着降温,效果有限,而液冷是把冷却介质直接或间接送到数据中心的设备里,就好比用湿毛巾敷在发烫的皮肤上,散热效率比风冷高很多。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回收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转移至其他用途,让电力得到充分利用。

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项目中,中国中元设计团队遇到一个大挑战——单机柜功率密度攀升到几百千瓦以上,这意味着设备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热量,散热成了棘手的问题。设计团队迎难而上,他们深入研究、反复试验,采用以液冷为主,融合自然冷却、热回收等多种技术的冷却架构,其中,液冷技术能高效带走设备大部分热量,自然冷却在合适的天气里能帮上大忙,热回收则把原本浪费的热量变废为宝。
不仅如此,中国中元设计团队还结合了AI智能调优系统,实时监控数据中心的各项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冷却系统的运行,确保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同时,把能耗降到最低。
在整个过程中,设计团队从方案设计到技术实施,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深圳超算二期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PUE从传统风冷数据中心的1.5降至1.2以下,能耗降低幅度超过20%。
现在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就像一个不断扩张的“大工厂”,传统的管理模式渐渐跟不上节奏,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各子系统数据分散,没办法统一优化;可视化程度低,设备运行得怎么样、有没有隐患,不能一目了然等。
中国中元设计团队针对现在数据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数据中心智慧管控平台。这个平台融合了BIM和数字孪生技术,建了一个一体化的可视化监控平台,其中,BIM技术就像给数据中心做了个精细的数字模型,每个设备、每条线路都清清楚楚;数字孪生技术能在电脑里构建一个和真实数据中心一模一样的 “虚拟副本”,真实数据中心里的一举一动,虚拟副本里都能同步体现。
同时,平台还连着许多智能传感器,能实时收集各种数据,然后把电力、制冷、安防、网络等所有设施的数据都集中管理,展示在可视化平台上。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行情况。要是哪个设备有点小问题,平台还能提前预警,让工作人员能及时处理,避免出大疏漏。
智慧管控平台上线后,可以提升数据中心的运维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实现数据中心的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让这个“大工厂”运转得更顺畅、更高效。
数据中心不是普通的机房,里面存着海量核心数据和关键业务系统,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正常运转、用户隐私会不会泄露,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中,业主提出根据不同人员权限进行分级管控、同时要考虑数据中心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中国中元设计团队按照层层递进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堡垒工程。

在物理安全上,通过采用实体围墙、防尾随门禁系统、带人脸识别的视频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措施,结合人脸识别+门禁卡的双重认证机制,实时分级管控功能。同时还配置了人员定位系统,能实时追踪每个人的去向,使受控范围内人员运动轨迹全程可追溯。
在网络安全上,设计人员遵循中国农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配置了多套独立网络,彼此不交叉,从根上防止数据“乱串门”,保证信息不会泄露或被篡改。
在系统架构上,大量采用双机热备、双路供电、双路布线的方式,打造全链路容灾架构。此外,整个机电系统还支持多级冗余,容错能力强,就算某个小零件坏了,也不会影响整体运行。
有了这层层防护,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数据中心既能按权限管好进出的人,又能保证网络和系统顺利运行,为里面的珍贵数据和业务系统保驾护航。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塞北寒地到南海之滨,中国中元设计的数十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已经落地生根。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设计的不仅是容纳服务器的建筑,更是支撑数字中国的智能生命体。让每一瓦电力都迸发澎湃算力,让每一寸空间都蕴含安全韧性,这是我们赋予时代的技术承诺。”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编辑:孙叶菲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国机集团微信:sinomach-v
责任编辑:D1CM 文章来源:国机集团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